孩子放学回家,要玩手机,我说你打游戏吧。让孩子玩游戏,是因为电视机大,离屏幕很✅远,用的是远视力。看着大屏幕上✅的游戏画面,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第一台电视机。 我家的第一台电视是西湖黑白12吋。买回㊣来之后,效果并不好,需要不断调试天㊣线,有时候还得用手摸着,画面才清晰。后来还是在楼顶上装了一个天线欧姆的馈线把信号引下来,才解决了信号问题。当时只有三个台,中央台、四川台和重庆台。 1958年,电子部就设㊣法从香港渠道,从美国买到5只彩管,解剖后进行试制,12年后1970年才试制成功19吋的单枪三束彩管。但当时工厂的条件仅能少量生产,且有质量问题,大量生产有困难,所以中央决定引进一条完整㊣的彩管生产线。 生产得出和量产完全是两回事,现在很多所谓中国当时搞出了芯片,搞出了大飞机的打鸡血传闻,本质㊣上就是搞混了“生产出”和“稳定量产”的区别。 1973年电子部✅组织赴美国引进彩色管生产线的考察团。康宁玻璃赠送考察团每人一只玻璃蜗牛。回国后,第十设计院政治部的一位干事写信给,认为美国康宁公司送我们蜗牛(Snail),寓意是说我们是爬行主义,考察团受美侮辱,还洋洋得意,即到电子部兴师问罪,引发了当时轰动全国✅的“蜗牛事件”,彩管引进㊣就此✅停✅下来。1977年,中国又转向日本引进彩色显像管,6年之后,1983年实现年产96万只彩管。 但真正大规模量产彩色显像管还要到十年之后。一直到㊣20世纪90年代,中国没有一家生产彩电电视机的企业能㊣自己生产彩色显像管。每逢彩电销售旺季,彩管就会出现季节性紧缺,当时有将近30%的彩管是通过走私渠道进入国内市场的。 当时最有名的是“Toshiba, Toshiba,新时代的✅东芝”。当时㊣的东芝火箭炮风靡一时,羡煞旁人的29英 当时国内引进了大量彩色显像管的生产线,导致彩电销售市场陷入瓶颈期。1996年,长虹发动价格战,开启中国彩电业的“战国时代”。 1998年彩管进✅口✅配额已经确定完毕,而长虹倪润峰于是决定大规模采购、囤积彩管,从而“清理门户”。因为如果一家企业控制了彩管的供㊣应渠道,则其他企业的生产必然会受到影响,同时也可有效阻止新企业的进㊣入。这就是经济学上的超额建设产能,显示决心以阻吓对手。 价格㊣战极其惨烈,行业大洗牌,小众品牌纷纷出局,但长虹、海信、康佳、TCL、创维等一批大企业纷纷✅崛起。这对今天的新能源、光伏行业仍具启示意义——㊣价格战虽然惨烈,但对行业长期发展而言,这种市场化的方式,仍然是最高效的。 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,产业集中度的提升,中国基本上掌握了从显像管到彩电全产业链的技术,中国品牌也开始走出去。如果从1958电子部从香港买到彩色显像管开始仿制算起,用了整整40年。 接下来,背投进✅入㊣市场。背投是✅当时市场上的高端货,上万元✅甚至几万元,那可是2000年代。背投可以解决投影机对光线太敏感的问题。但背投需要较大的投影✅空间,产品非常厚重,光源也不耐用,用几年就暗淡了,而且,抗光性仍然存在一些问题。 投影在这一时期也进入家庭。我一直觉得背投不好,太笨重,而且尺寸有限。我的第✅一台投影,还是720p的,奥图码牌子的投影。记得投出100多吋的图像,带来的震撼。唯一不好的地方是电扇台式,要光灯,拉上窗帘。 2003年,当显像管、投影、背投三足㊣鼎立✅的时候,一种叫㊣作液晶显示屏✅的东西开始进入电视领域。 2006年第一季度,液晶电视占全球出货量不足20%,而显像管电视则接近80%;但到2007年第四季度,液晶电㊣视升至47%,显像管电视降至46%。中国㊣花了40年发展起来的显像管产业,几乎一夜之间进入淘汰期。 当时的液晶屏的生产被日本、韩国和中国台湾垄断,共同控制价格和出货✅量,已经封锁技术。当时更多的是从商业角度考虑电㊣扇台式,谁都想在自己的技术上多赚一点。不过,技术扩散是不可抑制的,中国已经不是当年的中国,已经有了产业基础和消费市场,通过引进、消化、自主研发,现在,京东方、惠科✅✅等✅㊣中✅国厂商,已经是全球LCD面板的头部厂家。 根据全球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的统计数据显示,2024年第三季度全球电视出货量同比增长了11%,达到了㊣㊣6200万台。海信超越TCL,夺回了第二名的位置,并以✅19%㊣的同比增长率,迅速追㊣赶三星电子。 不㊣仅如此,从结构上看,中国✅电视㊣品牌,正在全球消费者心目中㊣建立起高端产品的心智。在2024年第三季度,海信✅的100 电视在全球出货量中占据了显㊣著的63.4%份额。这是海信连续四个季度在电视出货量中位居✅榜首,进一步巩固了其在2023年和2024年高端电视市㊣场的领先地位。 海信100英寸ULED X型号被《Sound & Vision》评为“最佳选择”,而U㊣9N则入围了《Sound & Vision》的“最佳选择”名单。影音发✅烧友都知道,这是全球知名的影音发烧友杂志。 在国内,某种程度上,Sony还占据高端,但没有销量的㊣高端,某种程度上已经是昔日辉煌的遗迹了。现在发烧友的影音㊣论坛上,谈到sony说的都是调色。在专业㊣市场,调色或许是一个优势,但在家㊣用市场上,谈调色就是玄学和信仰了。就像手㊣机显示,从来没人会在意色彩。 根据奥维云网的数据,受益于国家补贴政策的影响,近期国内电视市场整体销量较同期增长28.41%。其中,海信㊣系电视销量占比26.93%,位居行业第一。同时,大屏化成为本轮以旧换新趋势,国内电视市场100+尺寸销量较同期增长296.65%,所有㊣尺寸中增幅最大;海信系100+尺寸电视销量占比37.61%,居行业第一。这当中,国内市场MiniLED电视销量较同期增长近7倍;海信系MiniLED电视销量占比38.28%,居行业第一。 电视的大屏幕化、MiniLED的推动因素是HDR和杜比视界,高亮度、高对比的图像更真实,清晨的第一缕阳光,黑暗中的烛火,高亮度、高对比度的MiniLED才能很好地发挥。值得一提的是,国内视频平台在提供高画质图像这一点上,已经落后于国外视频平台,码率不足是一个问题。而这背后,归根到底是三家运营✅商分割导致的流量高成本。不过,基于中国运营商的竞争✅格局,这一点还是不难解决。 总体来说,国内消费很好地支撑了大屏化、MiniLED化,未来发展的潜力也㊣很大,这正是中国产品走向海外高端化的基础。正是因为有国内市场的支撑,中国品牌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据越来越好的位置。光伏、新能源车、电视机,都正在走同一条路,这正所谓消费越✅强,制造越强。
孩子放学回家,要玩手机,我说你打游戏吧。让孩子玩游戏,是因为电视机大,离屏幕很✅远,用的是远视力。看着大屏幕上✅的游戏画面,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第一台电视机。
我家的第一台电视是西湖黑白12吋。买回㊣来之后,效果并不好,需要不断调试天㊣线,有时候还得用手摸着,画面才清晰。后来还是在楼顶上装了一个天线欧姆的馈线把信号引下来,才解决了信号问题。当时只有三个台,中央台、四川台和重庆台。
1958年,电子部就设㊣法从香港渠道,从美国买到5只彩管,解剖后进行试制,12年后1970年才试制成功19吋的单枪三束彩管。但当时工厂的条件仅能少量生产,且有质量问题,大量生产有困难,所以中央决定引进一条完整㊣的彩管生产线。
生产得出和量产完全是两回事,现在很多所谓中国当时搞出了芯片,搞出了大飞机的打鸡血传闻,本质㊣上就是搞混了“生产出”和“稳定量产”的区别。
1973年电子部✅组织赴美国引进彩色管生产线的考察团。康宁玻璃赠送考察团每人一只玻璃蜗牛。回国后,第十设计院政治部的一位干事写信给,认为美国康宁公司送我们蜗牛(Snail),寓意是说我们是爬行主义,考察团受美侮辱,还洋洋得意,即到电子部兴师问罪,引发了当时轰动全国✅的“蜗牛事件”,彩管引进㊣就此✅停✅下来。1977年,中国又转向日本引进彩色显像管,6年之后,1983年实现年产96万只彩管。
但真正大规模量产彩色显像管还要到十年之后。一直到㊣20世纪90年代,中国没有一家生产彩电电视机的企业能㊣自己生产彩色显像管。每逢彩电销售旺季,彩管就会出现季节性紧缺,当时有将近30%的彩管是通过走私渠道进入国内市场的。
当时最有名的是“Toshiba, Toshiba,新时代的✅东芝”。当时㊣的东芝火箭炮风靡一时,羡煞旁人的29英
当时国内引进了大量彩色显像管的生产线,导致彩电销售市场陷入瓶颈期。1996年,长虹发动价格战,开启中国彩电业的“战国时代”。
1998年彩管进✅口✅配额已经确定完毕,而长虹倪润峰于是决定大规模采购、囤积彩管,从而“清理门户”。因为如果一家企业控制了彩管的供㊣应渠道,则其他企业的生产必然会受到影响,同时也可有效阻止新企业的进㊣入。这就是经济学上的超额建设产能,显示决心以阻吓对手。
价格㊣战极其惨烈,行业大洗牌,小众品牌纷纷出局,但长虹、海信、康佳、TCL、创维等一批大企业纷纷✅崛起。这对今天的新能源、光伏行业仍具启示意义——㊣价格战虽然惨烈,但对行业长期发展而言,这种市场化的方式,仍然是最高效的。
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,产业集中度的提升,中国基本上掌握了从显像管到彩电全产业链的技术,中国品牌也开始走出去。如果从1958电子部从香港买到彩色显像管开始仿制算起,用了整整40年。
接下来,背投进✅入㊣市场。背投是✅当时市场上的高端货,上万元✅甚至几万元,那可是2000年代。背投可以解决投影机对光线太敏感的问题。但背投需要较大的投影✅空间,产品非常厚重,光源也不耐用,用几年就暗淡了,而且,抗光性仍然存在一些问题。
投影在这一时期也进入家庭。我一直觉得背投不好,太笨重,而且尺寸有限。我的第✅一台投影,还是720p的,奥图码牌子的投影。记得投出100多吋的图像,带来的震撼。唯一不好的地方是电扇台式,要光灯,拉上窗帘。
2003年,当显像管、投影、背投三足㊣鼎立✅的时候,一种叫㊣作液晶显示屏✅的东西开始进入电视领域。
2006年第一季度,液晶电视占全球出货量不足20%,而显像管电视则接近80%;但到2007年第四季度,液晶电㊣视升至47%,显像管电视降至46%。中国㊣花了40年发展起来的显像管产业,几乎一夜之间进入淘汰期。
当时的液晶屏的生产被日本、韩国和中国台湾垄断,共同控制价格和出货✅量,已经封锁技术。当时更多的是从商业角度考虑电㊣扇台式,谁都想在自己的技术上多赚一点。不过,技术扩散是不可抑制的,中国已经不是当年的中国,已经有了产业基础和消费市场,通过引进、消化、自主研发,现在,京东方、惠科✅✅等✅㊣中✅国厂商,已经是全球LCD面板的头部厂家。
根据全球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的统计数据显示,2024年第三季度全球电视出货量同比增长了11%,达到了㊣㊣6200万台。海信超越TCL,夺回了第二名的位置,并以✅19%㊣的同比增长率,迅速追㊣赶三星电子。
不㊣仅如此,从结构上看,中国✅电视㊣品牌,正在全球消费者心目中㊣建立起高端产品的心智。在2024年第三季度,海信✅的100
电视在全球出货量中占据了显㊣著的63.4%份额。这是海信连续四个季度在电视出货量中位居✅榜首,进一步巩固了其在2023年和2024年高端电视市㊣场的领先地位。
海信100英寸ULED X型号被《Sound & Vision》评为“最佳选择”,而U㊣9N则入围了《Sound & Vision》的“最佳选择”名单。影音发✅烧友都知道,这是全球知名的影音发烧友杂志。
在国内,某种程度上,Sony还占据高端,但没有销量的㊣高端,某种程度上已经是昔日辉煌的遗迹了。现在发烧友的影音㊣论坛上,谈到sony说的都是调色。在专业㊣市场,调色或许是一个优势,但在家㊣用市场上,谈调色就是玄学和信仰了。就像手㊣机显示,从来没人会在意色彩。
根据奥维云网的数据,受益于国家补贴政策的影响,近期国内电视市场整体销量较同期增长28.41%。其中,海信㊣系电视销量占比26.93%,位居行业第一。同时,大屏化成为本轮以旧换新趋势,国内电视市场100+尺寸销量较同期增长296.65%,所有㊣尺寸中增幅最大;海信系100+尺寸电视销量占比37.61%,居行业第一。这当中,国内市场MiniLED电视销量较同期增长近7倍;海信系MiniLED电视销量占比38.28%,居行业第一。
电视的大屏幕化、MiniLED的推动因素是HDR和杜比视界,高亮度、高对比的图像更真实,清晨的第一缕阳光,黑暗中的烛火,高亮度、高对比度的MiniLED才能很好地发挥。值得一提的是,国内视频平台在提供高画质图像这一点上,已经落后于国外视频平台,码率不足是一个问题。而这背后,归根到底是三家运营✅商分割导致的流量高成本。不过,基于中国运营商的竞争✅格局,这一点还是不难解决。
总体来说,国内消费很好地支撑了大屏化、MiniLED化,未来发展的潜力也㊣很大,这正是中国产品走向海外高端化的基础。正是因为有国内市场的支撑,中国品牌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据越来越好的位置。光伏、新能源车、电视机,都正在走同一条路,这正所谓消费越✅强,制造越强。